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

《政治on不on?》第十四章:气候变迁冲击

201311月的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开幕仪式上,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萨偌(Yeb Sano)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激动呼吁世界终止“疯狂的气候变迁”,因而登上了许多国际新闻头条。在他发表演讲的时候,超级台风海燕刚刚登陆菲律宾,酿成灾难性的破坏。他的演辞让许多代表泪眼盈眶,并在演讲结束后全场起身鼓掌。

然而,没有行动的激昂情绪并没有多大意义。全球195个国家终于在2016年年杪达成共识签署了《巴黎协议》,包括美国和中国这两个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内。这是历史上首次让全世界的国家,集体同意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把全球温度的增幅维持在工业时代以前的摄氏两度以内。

减少碳排放固然可以延缓全球温度增加的速度,但地球也几乎肯定将会变得更温暖。碳排放的减少只能减少温度的增幅,因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质量体,它的大气二氧化碳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假如碳排放能够显著地减少,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就可以限制在比工业时代前的水平高出摄氏两度以内。而这正是《巴黎协议》尝试要达成的目标。

总之,无论我们现在做什么,全球暖化肯定会发生,并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而影响的幅度就取决于温度上升的增幅。

整体来说,气候变迁的处理涉及两个层面——调适(Adaptation)与减缓(Mitigation)。调适是采取步骤来减少气候变迁的冲击;减缓则是采取步骤减少碳排放,进而降低气候变迁的幅度。我将会从马来西亚的脉络来讨论这两个层面。

及早预备因应冲击

既然气候变迁无可避免,马来西亚需要预估气候变迁对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防范,或至少将破坏减到最低。下图是跨政府气候变迁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e, 简称IPCC)根据水、生态系统、食物、海岸和健康等面向,以及不同温度门槛,制定出气候变迁能带来的冲击。冲击的规模取决于调适的程度、温度变化的比率和社会经济。
图5:全球暖化在不同温度门槛的冲击
资料来源: IPCC《2007年气候变迁:综合报告》(2007年出版),第51页。

为了确保马来西亚能做好完善的准备来面对“疯狂的气候变迁”,我们需要全面设立一个能调适国家气候变迁,及极端天气所带来的灾难风险管理计划。例如,气候变迁将会改变降雨型态、平均海平面(沿海洪水)升高,也可能出现极端天气,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建筑规范务必要能适应这些不可预测的天气状况。我们也需要充分使用有限的水资源(我将在下一节讨论水务管理),并妥当地评估和管理与生态系统、健康和食物相关的风险。

除了担心我们的基础建设规划方式不能够应对经常改变的天气模式外,我对气候变迁主要的担忧是它对食物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联合国曾推测,全球将会在2050年之前,因气候变迁、土地侵蚀和水源匮乏的联合冲击,而失去高达25%的食物生产。与此同时,全球人口却预料将从目前的70亿增至95亿。

温度上升在世界不同地域的国家,会带来不同的农作物生产冲击(见下图)。举例来说,假如当地温度的增幅介于摄氏13度,事实上北欧和北美洲(相对比较富有的国家)反而会从中受益,因为较长的农作物生长期、较多的雨量和较少冰霜,将有可能增加食物产量,视乎种植的农作物而定。不幸的是,现在已经相对贫穷的国家,同时也是受温度上升负面影响的国家,在非洲、南美洲和西亚地区等国家,食物生产预料将急剧减少。

图6:现在到2050年以前,温度上升摄氏3度后,较温暖的世界对食物生产的相对变化图
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2014年。


从地图上看,马来西亚的食物产量将会减少。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更多地投入在生物科技以求提高农业产量(生物科技用以提高农作物对于病毒,温度变化及水源污染的抵抗力)。

按照我们现有的收入水平,虽然食物的价格将会提高,马来西亚大概还不至于面临食物短缺和饥荒的问题。然而,在缅甸、柬埔寨、寮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较贫穷的邻国,那里的农作物产量也将会受到全球暖化的严重影响。这些国家有可能会面临食物危机。

这对身处马来西亚的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即使这些国家没有发生社会动荡或战乱,大规模的移民潮也有可能发生,人民将从这些国家迁移到其他较少受影响以及较富裕的国家,包括马来西亚。

有鉴于此,在我们思考气候对食物生产所造成的影响的同时,我们不单需要提高农业技术以及尝试研发可抵御气候变迁的农作物;我们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共同设立正式的法律框架,来处理移民或难民事宜,这个问题只会在未来愈加重要。

减少碳排放缓全球暖化

在我们一只手进行自我调适时,另一只手也必须抓紧时间减缓气候变迁。

地球需要减少碳排放,才能减低全球暖化的程度。德国观察(Germanwatch)每年公布的气候变迁绩效指数(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简称CCPI)显示,马来西亚是其中一个减少碳排放最慢的国家。该指数的研究对象是占全球碳排放总量90%以上的国家,针对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气候政策等方面进行评比。

自气候变迁绩效指数在2005年公布以来,马来西亚的排名就一直位于排行榜的最低30%。在2017年气候变迁绩效指数排名中,马来西亚在61个国家中排名第44。政府早在2009年已设立绿色科技资助计划(Green Technology Financing Scheme),在2011年,也透过可持续能源发展机构(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uthority, 简称SEDA)以减少碳排放之名,设立可再生能源回购电价计划(renewable energy feed-in tariff scheme)。但这些计划似乎并没有为马来西亚的气候变迁表现带来多大改善。截至2015年,可再生能源依然只占马来西亚总能源供应的小部分,水力发电只占约4%,其他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则只有0.74%。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减少碳排放的努力还不够。

从全球的层面来看,马来西亚仍是个小国,无论我们如何削减碳排放,都不能对抵抗全球暖化做出多大贡献。截至2014年为止,中国、美国和欧盟国家才是最大的碳排放国,碳排放分别占了全球碳排放的30%15%9%

气候变迁的加剧或减弱,取决于全世界的大排放国——而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如何回应克服气候变迁的呼吁。即使我们大幅减少国家的碳排放,我们也无法大幅减少全球总碳排放量,因为以全球标准来看,我们一直都不是重要的碳排放国。

那么为何马来西亚还是应该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来减缓气候变迁呢?

危机这个词既有危险,也有机会,这意味着每个危难都存在着转机。在世界面临气候变迁的危机时,马来西亚应该辨识出可以协助缓和危机的工业,并且发展这些工业,从中创造就业机会。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策略性计划来发展马来西亚绿色科技,因为随着世界为了符合《巴黎协议》里的承诺而转向低碳产品和能源,绿色市场只会越来越大。尽管美国在川普(Donald Trump)的带领下已经退出《巴黎协议》,但仍有许多美国企业、城市和州属依然决心信守该协议,所以绿色科技的市场肯定会持续成长。

正如我之前所说,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如今在许多国家也如矿物燃料般具竞争力。所以,发展绿色生意不只是为了保护世界而行的道德义务,它也具有可观的商业机会。

比如说,丹麦现在的风电场所产生的电力,有时甚至超过了国内的电力需求,因此它得以将由风力所产生的电力出口到挪威、德国和瑞典。除此之外,根据《财富》杂志,曾经只会拷贝太阳能板技术的中国,如今已完全和全面地主导了太阳能板工业。

马来西亚也应该仿效这些做法。我们应该努力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之外创造多样化再生能源,并扶助绿色工业成长,为国家准备好面对低碳全球的未来。

气候变迁与马来西亚的命运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成立有关气候变迁的应对机构用以调适自身与减缓气候变迁的速度(以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系统性地对气候变迁采取应对措施,由各方专业科学人才及政府官员共同组成的应对机构是当务之急。

未来充满未知。《巴黎协议》是否能够如愿将全球温度维持在控制水平?还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终将必须忍受气候变迁带来的社会经济冲击?没有人知道。唯有一点肯定的是,我们需要做好准备,把气候变迁带来的影响减到最低,才有可以继续生存和蓬勃发展的未来。

这些文章多数内容摘自于我的书 -- “政治on不on?重燃想像,共创未来。”


资料来源:
[1] Matt McGrath. Typhoon prompts 'fast' by Philippines climate delegate. 11 Nov 2013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24899647
[2] European Commission. Paris Agreement. [cited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s://ec.europa.eu/clima/policies/international/negotiations/paris_en
[3]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ore Writing Team, R.K. Pachauri and L.A. Meyer (eds.)]. IPCC, Geneva, Switzerland. 2014 [cited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5/syr/SYR_AR5_FINAL_full_wcover.pdf
[4]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2007 [cited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4/syr/ar4_syr.pdf
[5] Daniel Wallis. UN says food production may fall 25 percent by 2050. Reuters. 18 Feb 2009 [cited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food-idUSTRE51G46W20090217
[6] Tien Shia, Francis Gassert, Kelly Witkowski. Latin American Experts Need Good Data to Plan for Water Stress and a Changing Climate.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9 Oct 2017 [ cited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www.wri.org/blog/2014/10/latin-american-experts-need-good-data-plan-water-stress-and-changing-climate


[7] German Watch.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ited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s://germanwatch.org/en/ccpi


[8]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data. [cited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epa.gov/ghgemissions/global-greenhouse-gas-emissions-data


[9] Arthur Neslen. Wind power generates 140% of Denmark’s electricity demand. The Guardian. 10 July 2015 [cited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5/jul/10/denmark-wind-windfarm-power-exceed-electricity-demand


[10] Katie Fehrenbacher. China is utterly and totally dominating solar panels. Fortune. 18 Jun 2015 [cited 31 Aug 2017]. Available from http://fortune.com/2015/06/18/china-is-utterly-and-totally-dominating-solar-panels/
-->